当前位置 - 首页 - 国药文化

国药文化

culture

国药文化

中医药传统文化

来源:国医国药传承网


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,它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,融汇医学、天文、地理、人文哲学等知识。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,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“天人合一”观,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,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,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。

中医治病讲究“以平为期”,过犹不及,体现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。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给中医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,中医学又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实践。

中医药文化是包含和超越中医药本身的一种文化形态,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形态融为一体, 并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当中。如端午节家家将菖蒲、艾叶插于门楣,饮雄黄酒,佩香囊以避邪驱瘟。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,人易生病,瘟疫也易流行。艾叶具有抗菌及抗病毒作用,还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,这特殊的香味具有驱蚊虫的功效。所以,古人在门前挂艾草可用于避邪,也用于赶走蚊虫。干枯后的株体泡水熏蒸可消毒止痒,达到了未病先防的目的。这种民俗看似迷信,但的确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。

又如重阳节登高远眺、插茱萸、吃重阳糕、饮菊花酒。金秋九月,天高气爽,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、健身祛病的目的。茱萸香味浓,有驱虫去湿、逐风邪的作用,并能消积食, 治寒热,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。从医学角度看,菊花酒可以明目、补肝气、治头昏、降血压。从这些传统民俗中,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已经渗透到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草药并非华夏独有,药名文化却富有地道的中国特色,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。中药的命名涉及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,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。据不完全统计,现有中药总 数达一万多种,足可见中药资源之丰富。中药不但种类繁多,而且不少中药背后还有着动人的传说, 如丹参、益母草、刘寄奴、枸杞子、仙鹤草、三七等。不仅如此,中药一经归纳,还能从药名中领略出几分韵味。

本草的命名有一套规律。最常见的以药物的自然形态来取名,听其名,知其貌。比如“七叶一枝花”,它只有一根独茎,茎上生有一轮叶子,共七片,花也只有一朵,就生在这七片叶子围护的植株顶端,越发显得娇俏艳丽——药名与药草甚是合拍。还有半边莲、猫爪草,它们不仅是药名,也是采药的识别特征。

其次是考虑草药的部位。譬如以根入药得名的板蓝根,以叶入药得名的枇杷叶,以皮入药得名的陈皮,以花入药得名的藏红花等等。

还有很多是以草药颜色来命名的。黄色的有黄连、黄芩、黄柏、黄精等;红色的有红花、红枣、红藤等;青色的有青皮、青梅、青蒿、青黛、青木香等;白色的有白术、白芨、白芷、白薇、白芍、白茅根等;黑色的有黑枣、黑豆、黑芝麻等。

以疗效命名的药物也不少:决明子、千里光,听其名,用以明目一定疗效不错;续断、骨碎补, 治骨折有奇效;伸筋草,顾名思义,当然是舒筋通络的。还有治风通用的防风、乌须黑发的何首乌等。诸如此类的药名会给患者以心理上的慰藉和鼓励,有益于疗病。

每到严冬时节,在四川、青海等地的冰天雪地之中,有一种小草会开出黄艳艳的小花。它虽然没有腊梅清雅、高洁,却能润心肺、益五脏,是化痰止咳的良药。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——“款冬花”。款,在此本为古意“至”,然而却因为它的另一个常用意“轻缓”,令人对花儿有了动态美感的联想。以时节命名的,除了款冬花,还有仲夏成熟的半夏、夏至成熟的夏枯草、经霜采收的冬桑叶等等。

本草的命名美妙而质朴,探求药名的玄机可以使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更具体、更深入的认识。例如,岐黄门生常对处方药名冠以产地以显示其正宗地道,如四川产的中药,一般都冠以“川”字,如川贝母、川芎、川乌、川朴等。广东、广西产的地道药材,如广陈皮、广木香、广藿香等。云南产药多冠以“云”字,如云茯苓、云母石,菊花、白芍以杭州产的为优,故常冠以“杭”字。东北产的地道药材则常冠以“关”字等。有些药名以“胡”“海”“番”等字作为标志。从这些不同的标志中,我们可以了解药物传入的时代及地域。农史学家认为,凡药名前冠以“胡” 字的中草药,多为两汉、两晋时由西北丝绸之路传入,如“胡麻”;凡是冠以“海”字(除指明产于海洋的外)的药物,多为南北朝以后东南海路开通,由海路引进的,如“海藤”;凡冠以“番” 字的,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“番舶”(外国船只)带入,如“番木鳖”。有些药名除了摹形外, 又进一步作联想类比,产生异名。如“金灯花”别名“无义草”,“金灯花与叶不相见,人恶种之, 谓之无义草”,以“无义”代指草药,反映出了古人类比的思维方式及对无义之人的憎恶之情, 表现出了古人朴素的道德观念。

从药的得名看,本草从天地间带来的自然之美,也是中国人参悟天地自然的结果,本草的名称因此拥有了韵味悠长的人文之美,甚至某种意义上的情意和灵性。但是本草的价值不只在于美, 更在于理,这在药名中亦有体现。

中医常以本草来统称中药。通常的理解是因为草本药物占了中药的绝大多数,而明朝的文人谢肇制却认为是因为神农尝百草以治病。本草的名称含有以草为本之意。不仅是指草药的数量大, 更是指中药采制以及行医疗病的整个过程都贴近自然、取法自然。中药五味子的名称,就体现了中医学的哲学思想。

中国人不但将目光放之四野,将生长于自然的药草用于人的药补食疗,同时也将人的身体看作一个自然之体,是肝(木)、心(火)、脾(土)、肺(金)、肾(水)相生相制的和谐整体, 是天地之气蓄之、养之的自然机体。人的生命健康与自然草木的茁壮生灵相呼应,人与自然中的生命息息相通,顺应自然法则而得养生大道。这就是以五味调五脏、以本草调人身、以人之小宇宙适应自然之大宇宙的道理。


主办: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国医国药文化传承分会 国医融媒体联盟 / 指导单位:中国药文化研究会
运营维护:国医融媒体运营发展中心 北京益生堂

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7002726号 / 京公网安备 53010202000

微信公众号

证书查询

主办:中国药文化研究会国医国药文化传承分会 国医融媒体联盟 / 指导单位:中国药文化研究会
运营维护:国医融媒体运营发展中心 北京益生堂

工业和信息化部ICP备案号:京ICP备17002726号 / 京公网安备 53010202000

微信公众号

证书查询